声罪致讨成语的释义

声罪致讨成语的释义为:宣布对方的罪状,并进行谴责和讨伐。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一方公开揭露另一方的罪行,并表示要对其进行惩罚或讨伐的行为,具有正义性和公开性的意味。

1、声罪致讨的拼音

shēng zuì zhì tǎo

2、声罪致讨的释义

宣布对方的罪行,并出兵讨伐,指公开宣布对方的罪行,以此作为出兵讨伐的理由。

3、声罪致讨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尚书·泰誓上》:“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其中虽未直接出现“声罪致讨”四字,但后世根据《尚书》中的思想,引申出“声罪致讨”这一成语,用以形容古代帝王出师讨伐前的正义宣言。

4、声罪致讨的例句

朝廷决定声罪致讨,对侵犯边疆的敌国进行军事打击。

5、声罪致讨的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战争等,通常用于描述一方在发动战争或采取军事行动前,公开宣布对方的罪行,以此作为正义性的依据。

6、声罪致讨的示例

在古代,每当国家遭遇外敌入侵或内部叛乱时,君主往往会发布诏书,声罪致讨,以彰显其行动的正义性。

7、声罪致讨的近义词

兴师问罪、讨贼伐逆等,这些词语都含有因对方有罪而发动战争或采取军事行动的意思。

8、声罪致讨的反义词

握手言和、偃旗息鼓等,这些词语表示的是停止战争或冲突,寻求和平解决的方式,与“声罪致讨”所表达的积极军事行动形成对比。

虽然“声罪致讨”的出处并未直接记载于某一具体文献中作为独立成语出现,但它是根据古代文献中的思想和实践提炼而成的,用以概括古代帝王出师讨伐前的正义宣言行为。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