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秋风拉芰荷,也无官柳共婆娑。的释义

诗词原文

秋日杂感

宋·陆游

又见秋风拉芰荷,也无官柳共婆娑。

舞衫歌扇姑苏台,今古悠悠空蹉跎。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又见到了秋风中摇曳的荷花,却没有了官道边随风起舞的柳树,那曾经歌舞升平的姑苏台上,如今只剩下悠悠岁月,空自蹉跎。

释义

拉芰荷:指秋风吹动荷花,使其摇曳生姿。

官柳:古代官道两旁的柳树,常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

婆娑:形容舞姿轻盈美好,也用来形容树木随风摇曳的样子。

姑苏台: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的灵岩山上,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宫殿,后成为奢华和亡国的象征。

赏析

这首诗以秋风中的荷花和缺失的官柳开篇,营造了一种萧瑟、孤寂的氛围,荷花和柳树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分别象征着高洁和离别,但在这里,它们却与“又见”和“也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感慨,后两句则直接点出了姑苏台,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无奈的叹息,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深沉含蓄,展现了陆游作为爱国诗人的敏锐洞察力和深沉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陆游晚年时期,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国势日衰,陆游本人也多次因主张抗金而遭到排挤和打压,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秋风中的荷花和缺失的官柳,以及姑苏台的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陆游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