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面儒冠是指那些面色苍白、缺乏实际经验但却穿戴儒生衣冠的人,常用来形容那些看似文雅有学问,实则缺乏实际能力和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或文人。该词带有一定的贬义,强调外表与内在的不符。
1、白面儒冠的释义:
白面儒冠指的是那些面色苍白、文弱书生模样的读书人,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外表文雅、学识渊博但可能缺乏实际经验或体力的学者、文人,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讽刺或轻蔑意味,暗示这类人可能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2、白面儒冠的出处:
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中,虽然具体的最早出处难以考证,但它在古代文学中是一个常见的形象描述,用以刻画那些典型的书生形象。
3、白面儒冠的例句:
“看他那副白面儒冠的模样,就知道是个只读圣贤书、不问窗外事的书呆子。”
4、白面儒冠的分解解释:
- “白面”:指面色苍白,通常用来形容缺乏体力劳动或户外活动的文人。
- “儒冠”:指儒生的帽子,代指儒生或读书人,在中国古代,儒生是专门从事儒家学问学习和传播的人。
5、白面儒冠的成语用法:
虽然“白面儒冠”本身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但它作为一个词组,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作形容词短语,用来描绘某一类人的形象,它通常与贬义或讽刺意味相关联,用于批评那些只知书本知识而不注重实践的人。
6、白面儒冠的示例:
在《水浒传》等古代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对“白面儒冠”形象的描绘,某些书生角色虽然满腹经纶,但在面对实际困难或挑战时却显得无能为力,这时作者就会用“白面儒冠”来形容他们的形象。
7、白面儒冠的近义词反义词:
- 近义词:文弱书生、书生气十足(这些词都用来形容那些外表文雅但可能缺乏实际能力的人)。
- 反义词:彪形大汉、孔武有力(这些词则用来形容那些体格健壮、有实际能力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白面儒冠”这个词组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却是一个常见的形象描述,在理解和使用这个词组时,需要结合其历史和文化背景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