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鼓之皮的成语解释

败鼓之皮是指破鼓皮,常用来比喻不值钱或无用的事物,也可指从原有的事物中获取剩余价值。该成语源于古代,人们常用破鼓皮做鞋底等,后逐渐演变为形容某物或某人已失去原有价值,但仍可被利用或榨取剩余价值的含义。

1、败鼓之皮释义

败鼓之皮指的是破旧鼓的蒙皮,通常用来比喻无用之物或废物利用的价值,这个成语强调即使是被视为废弃物的东西,也可能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发挥其作用或价值。

2、败鼓之皮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原文是“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闻之,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故宛珠之玑、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以秦之强,侵暴天下,正其乱逆,不如陈涉、项梁,鹑居鷇饮,无异于野人,至如飘风骤雨,不可知其何时至也,且夫王者以百姓为天,而百姓以食为天,故涓人言于桓公曰:‘君亦无求于民,使民如承大祭。’今王亦宜然,夫王者,岂其有乐哉?今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之灵,天下初定,未可复兴兵,且夫骐骥之材,不得一日驰千里,士虽有百人之勇,不得无僵仆于寇雠,故败鼓之皮,不可为鼓;良弓之子,足继武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败鼓之皮的例句

即使是被视为败鼓之皮的项目,在创新的思维下也可能焕发新生。

4、败鼓之皮的分解解释

- 败:破旧、损坏。

- 鼓:古代打击乐器,通常蒙有皮革。

- 之:助词,表示所属关系。

- 皮:皮革,这里指鼓的蒙皮。

5、败鼓之皮的成语用法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某物或某人看似无用,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展现出其潜在价值,它也可以用来鼓励人们不要轻视任何事物,因为即使是废物也可能有再利用的可能。

6、败鼓之皮的示例

在环保领域,许多被视为败鼓之皮的材料,如废旧塑料、纸张等,通过回收和再利用,可以转化为新的资源,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7、败鼓之皮的近义词反义词

- 近义词: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 反义词:弃之如敝屣(形容极端轻视某物,将其像破鞋子一样扔掉)。

虽然“败鼓之皮”这个成语在《史记》中的原文语境并非直接用来形容废物利用,但后人常将其引申为这一含义,用以强调事物的潜在价值和废物再利用的重要性。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