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月夜寒龙在钵,银河秋近鹊成桥。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中秋月

宋·释绍嵩

宝月夜寒龙在钵,银河秋近鹊成桥。

楼头夜色三更静,天角秋光五色遥。

桂子初生香满袖,蟾光欲满酒盈瓢。

此中清景谁能会,唯有孤云伴寂寥。

作者及朝代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留有诗作传世,多描绘自然景色与禅意生活,风格清新脱俗。

作者简介

释绍嵩作为宋代的一位僧人诗人,他的诗歌往往融合了佛教思想与自然景观的感悟,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他的作品在宋代诗坛上虽不如一些大家那样显赫,但以其独特的禅意和清新的文风,赢得了后世的一定关注。

译文

在宝月高悬、夜色寒冷的夜晚,龙似乎沉睡在钵盂之中;银河渐近秋天,喜鹊已搭成通往彼岸的桥梁,楼头夜色深沉,三更时分万籁俱寂,天边秋光五彩斑斓,遥不可及,桂花初绽,香气盈袖,月光将满,酒瓢已盈,这样的清幽景致谁能真正领会?唯有孤云与我相伴,共享这份寂寥。

释义

首联以“宝月”和“龙在钵”描绘了一个神秘而宁静的夜晚景象,暗示着佛教的庄严与深邃;颔联通过“银河秋近”和“鹊成桥”的意象,联想到七夕牛郎织女的传说,增添了节日的浪漫氛围;颈联转而描写中秋之夜的桂花香与月光之美,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美好的节日氛围;尾联则以“孤云伴寂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超脱,与前面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月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中秋之夜的美丽与宁静,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佛教思想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诗中也蕴含着对人生孤独与超脱的深刻思考,使得整首诗既有观赏性又有思想性,诗人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热闹与寂寥、现实与想象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已无从考证,但可以推测的是,诗人可能是在中秋之夜,面对皎洁的月光和宁静的夜色,心中涌起一股超脱世俗的情感,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禅意与诗意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