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先庐旧在小东郭,丞相祠前同寂寞。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映照石阶自呈现一片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我过去居住的草堂就在小城的东边,如今丞相祠前也是一片寂寞冷清。
释义
这首诗是杜甫在游览成都武侯祠时所作,通过描绘武侯祠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却未能实现统一中原理想的惋惜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赏析
意境深远: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以自然景物的生机勃勃反衬出武侯祠的荒凉寂寞,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同时也流露出对诸葛亮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遗憾。
结尾点睛:“先庐旧在小东郭,丞相祠前同寂寞”两句,诗人将自己的旧居与武侯祠相联系,表达了自己与诸葛亮相似的命运,即都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共同承受着寂寞与孤独。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寓四川成都时所作,当时,唐朝已经由盛转衰,社会动荡不安,杜甫自己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在游览武侯祠时,诗人被诸葛亮的事迹所感动,同时也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和深情的诗作,通过这首诗,杜甫不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怀念,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