穫稻已空霜未落,秋风虽老雁犹迟。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唐·刘禹锡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穫稻已空霜未落,秋风虽老雁犹迟。

(注:“穫稻已空霜未落,秋风虽老雁犹迟”这两句并非原《黄鹤楼》诗中的内容,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了一次创意性的融入,原诗并无此两句,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两句与整首诗风格的融合进行。)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他的诗歌风格豪迈,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稻田里的稻谷已经收割完毕,但霜还未降临,秋风虽已老去,大雁却还迟迟未归。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黄鹤楼的景象,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穫稻已空霜未落,秋风虽老雁犹迟”两句,借自然景象的变迁,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以及人们对过往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盼。

赏析

这两句诗巧妙地融入了原《黄鹤楼》的意境之中,既保留了原诗的怀古之情,又增添了新的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通过“穫稻已空”与“霜未落”的对比,展现了秋天的丰收与即将到来的萧瑟之间的微妙平衡;而“秋风虽老雁犹迟”则借大雁的迟归,隐喻了人们对过往的留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整首诗在怀古与抒情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有细腻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虽然“穫稻已空霜未落,秋风虽老雁犹迟”并非刘禹锡原诗中的句子,但我们可以假设这是他在游览黄鹤楼时,触景生情,结合当时的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而创作的,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可能正是他在某个秋日,登上黄鹤楼,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涌起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时所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刘禹锡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然的细腻感受。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