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惜春词
唐·温庭筠
百舌问花花不语,低回似恨横塘雨。
蜂争粉蕊蝶分香,一时回首成惆怅。
信步闲庭春草长,几回踱步意难忘。
昔年长恨春归晚,及到春来又恐残。
作者及朝代
温庭筠,唐代著名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等。
译文
百舌鸟询问花儿为何不开口,花儿默默不语,似乎满怀愁绪,就像那横塘之雨绵绵不断,蜜蜂争采着花粉,蝴蝶分享着芬芳,然而当它们一时回首时,却都充满了惆怅,我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看着春草渐渐生长,几次来回踱步,心中的情意难以忘怀,过去我常常怨恨春天归去得太晚,但如今春天真的来了,却又害怕它会很快消逝。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美好易逝的感慨,诗中“百舌问花”一句,以鸟儿的询问引出花儿的沉默,暗示了春天的复杂情感。“蜂争粉蕊蝶分香”一句,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但“一时回首成惆怅”又透露出诗人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伤,最后两句“昔年长恨春归晚,及到春来又恐残”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矛盾心理,既希望春天能长久停留,又害怕它会很快结束。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并通过诗人的情感变化,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美好易逝的深刻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得春天的景象栩栩如生,同时也使得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特别是最后两句“昔年长恨春归晚,及到春来又恐残”,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复杂情感,既期待又害怕,既珍惜又无奈,这种情感上的矛盾使得整首诗更加具有深度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温庭筠的个人经历有关,他一生仕途不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人生充满了无奈和感慨,而春天作为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季节,往往容易引发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温庭筠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时光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普遍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情感的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