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乌夜啼
唐·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不惜持杯相暖热,白头慈母最怜渠。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悲哀地哑哑啼哭,它日日夜夜都不肯飞去,经年累月地守在她老去的树林里,每到半夜时分,就悲鸣起来,听到的人无不为之伤心落泪,慈乌的啼叫声仿佛在哀诉着自己未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天下的鸟类难道没有母亲吗?为什么只有你的哀怨如此深沉呢?想必是因为你的母亲对你的慈爱太深厚了,让你无法承受这失去她的痛苦,从前有个叫吴起的人,母亲去世时他竟不奔丧,唉,这样的人,他们的心连禽兽都不如啊!慈乌啊慈乌,你真是鸟类中的曾参啊!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不惜持杯相暖热,而那位白头苍苍的慈母,最怜爱的就是你啊!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慈乌失去母亲后的哀痛表现,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批判了那些不孝之人,诗中“不惜持杯相暖热,白头慈母最怜渠”一句,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情的回报和母亲对子女的深深怜爱。
赏析
这首诗以慈乌失母、哀鸣不止的寓言故事开篇,通过对比人类中的不孝之徒,如吴起者,强调了母爱的伟大和子女应尽的孝道,诗人用生动的形象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母爱的崇敬和对不孝行为的谴责,特别是“不惜持杯相暖热,白头慈母最怜渠”一句,既展现了子女对母亲的深情厚意,也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限怜爱,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白居易个人的家庭经历和情感体验有关,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白居易对孝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母爱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也寄托了对社会道德风气的期望和呼吁,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母爱的普遍认同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