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余故物惟金鼎,事往前贤只画图。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鼎湖

朝代:清代

作者:屈大均

乱余故物惟金鼎,事往前贤只画图。

龙去鼎湖秋草没,鹤归华表夜云孤。

山川不改秦时色,风月犹存汉主芜。

欲访遗踪何处是,寒烟衰草满平芜。

作者简介

屈大均(1630年-1696年),字介子,一字翁山、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屈大均早年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余,中年还俗,更名大均,字翁山,晚年一度客居南京,死后葬于广州北郊。

译文

战乱之后,仅存的故物只有那金鼎;往事如烟,前贤的事迹只留在画图之中,龙已离去,鼎湖之上秋草丛生;鹤已归来,华表之畔夜云孤独,山川依旧保持着秦时的颜色,风月中还留存着汉主的荒芜,想要寻访前贤的遗踪,却只见寒烟衰草遍布原野。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前贤往事的怀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首联点出“乱余故物”和“事往前贤”,奠定了全诗怀古伤今的基调,颔联和颈联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如“龙去鼎湖”、“鹤归华表”、“山川不改”、“风月犹存”,进一步渲染了荒凉和沧桑的氛围,尾联则以“欲访遗踪何处是,寒烟衰草满平芜”作结,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追寻和对现实景象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怀古为主题,通过描绘战乱后的荒凉景象和追寻前贤遗踪的线索,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前贤往事的怀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如“鼎湖”、“华表”、“秦时色”、“汉主芜”等,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如将“金鼎”与“画图”相对比,象征着实物与记忆的对比;将“龙去”与“鹤归”相对照,象征着历史的变迁与自然的永恒,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初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屈大均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他在游历山川古迹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怀古诗,诗中通过对战乱后荒凉景象的描绘和对前贤往事的怀念,表达了他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这首诗也反映了屈大均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情怀和担当。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