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靡曼盈六宫,明妃容与如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这首古诗出自南朝宋时期诗人鲍照的《王昭君辞》,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王昭君辞

南朝宋·鲍照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靡曼盈六宫,明妃容与如春风。

朝华夜落萎芳草,汉塞愁空思断魂。

作者简介

鲍照(约公元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人,他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诗文辞赋皆有所长,尤其擅长乐府诗和七言歌行,风格峻拔矫健,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鲍照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个人的不幸遭遇,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汉朝的月色照耀着秦地,月光下照亮了明妃(王昭君)的身影,她一旦踏上通往玉门关的道路,就走向了天涯,再也没有归期,汉朝的月亮还会从东海升起,但明妃西嫁匈奴后却再也没有回来的日子,燕支山常年寒冷,雪花如同花朵般飘落,明妃的蛾眉在胡沙中变得憔悴,生前因为没有黄金贿赂画师而被歪曲了形象,死后只留下青冢让人叹息,单于向北眺望拂云堆,多次杀马登坛进行祭祀,汉朝的宫中充满了靡曼之音和美人,但明妃的容颜却如同春风般和煦,她的青春和美貌如同朝华夜落般消逝在芳草之中,汉朝的边塞也因她的离去而愁绪满怀,思念断魂。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悲惨命运,反映了汉朝宫廷的腐败和边疆的苦难,诗中通过对比汉朝宫廷的靡曼之音和明妃的容与如春风,突出了明妃的高洁和不幸,也表达了对王昭君的深切同情和对汉朝宫廷的批判。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王昭君的形象和命运,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真挚动人,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对比汉朝宫廷的靡曼之音和明妃的容与如春风,突出了明妃的高洁和不幸;通过象征手法将燕支山的寒冷和雪花比作明妃的憔悴和苦难,使诗歌更加含蓄深沉,诗人还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使诗歌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美感。

创作背景

鲍照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南朝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宫廷腐败严重,百姓生活困苦,鲍照作为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和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和忧虑,他通过描绘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也寄托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和忧虑。

《王昭君辞》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诗歌作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个人的不幸遭遇,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