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生此谅应难,一弃单于一沈水。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昭君怨

唐·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暗戴胡帽无人别,潜抱琵琶背灯泣。

愁多知夜永,泣久知天明。

塞垣荒草自凄凉,汉塞胡沙满北荒。

天之生此谅应难,一弃单于一沈水。

身死千年恨不消,只应遗恨在琵琶。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注:此诗为节选,原诗较长,此处仅选取与关键词相关的部分)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针对节选部分)

汉使回去时请代为传话,黄金何时能赎回我的蛾眉?君王若问起我的容颜,不要说不如宫里时美丽。

我暗自戴上胡帽无人察觉,偷偷抱着琵琶在灯下哭泣,愁绪多得知晓夜长,哭泣久了知晓天明。

边塞的荒草自是一片凄凉,汉塞与胡地的黄沙遍布北方,上天生下我这样的人想来是艰难的,一次被单于抛弃,一次又沉入水底(此处暗指昭君的悲惨命运,包括被弃和可能的投水自尽)。

释义

此诗节选部分主要描绘了王昭君出塞后的凄凉生活和她内心的悲愤,通过“暗戴胡帽”、“潜抱琵琶背灯泣”等细节描写,展现了昭君在异域的孤独与哀愁。“天之生此谅应难,一弃单于一沈水”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昭君命运的同情与感慨,认为她的一生充满了不幸与艰难。

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诗以昭君出塞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描绘,展现了昭君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的痛苦,诗人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将昭君在宫中的美丽与在塞外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她命运的悲惨,诗人也借昭君之口,表达了对君王的无情和宫廷生活的厌倦,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白居易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他个人的思想情感密切相关,唐代时期,边疆战争频繁,许多女子被送往边疆和亲,昭君出塞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白居易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关注民生疾苦,对边疆女子的命运深感同情,他通过创作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