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波渺渺流遗恨,后人谁为赓天问。的释义

诗词原文

汨罗江

朝代:清代

作者:屈大均

沧波渺渺流遗恨,后人谁为赓天问。

汨罗江上楚云愁,万古英魂泪满襟。

屈子行吟泽畔时,忧怀国事独凄其。

忠贞一片谁能识,空向沅湘吊古思。

(注:此诗为节选,仅包含与关键词相关的部分,以便更集中地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屈大均(1630年-1696年),字介子,一字翁山,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他一生著作丰富,涉及诗、文、词、曲、史、地理等多个领域,对岭南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屈大均一生反清复明,晚年隐居不仕,其诗作多抒发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时局的忧虑。

译文

沧波浩渺,流淌着无尽的遗恨,后世之人,谁又能继续吟咏那《天问》的悲歌?汨罗江上,楚云缭绕,愁绪满怀,万古英魂的泪水沾满了衣襟。

释义

“沧波渺渺流遗恨”描绘了汨罗江水浩渺无垠,仿佛承载着无尽的遗憾和悔恨;“后人谁为赓天问”则表达了诗人对后世能否有人继续传承和发扬屈原精神,提出深刻社会问题的担忧。

赏析

这首诗以汨罗江为背景,通过对屈原的怀念,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精神的赞美和对时局的忧虑,诗人以“沧波渺渺流遗恨”开篇,既描绘了汨罗江的壮阔,又寓含了屈原的遗恨和后世人的哀思。“后人谁为赓天问”一句,将诗人的忧虑和期待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后世能否有人继续传承和发扬屈原精神的深切关注,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屈大均作为一位有着深厚爱国情怀的学者和诗人,对屈原的忠贞不渝和忧国忧民精神深感敬佩,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也寄托了对后世人的期望和忧虑,在明清易代之际,屈大均的诗歌往往蕴含着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时局的忧虑,这首诗也不例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传承和发扬屈原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