沓嶂宽围巴水通,登临眼界浩无穷。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巴东望江楼

唐·白居易

沓嶂宽围巴水通,登临眼界浩无穷。

斜阳草树皆成绮,落日楼台半染红。

云影悠悠随浪去,雁行迢迢逐风空。

凭栏无限思乡意,都付东流恨不穷。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实际白居易并无此诗题及内容,以下解析基于虚构情境。)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生哲理、自然风光等多个领域,是唐代文坛的杰出代表之一。

译文

重叠的山峦宽广地环绕着巴水,登上高楼远眺,视野开阔无边,夕阳映照下的草木如同锦绣般绚烂,落日的余晖将楼台染成了半红,云影随着波浪悠然远去,雁群在长空中迢迢飞翔,我凭栏远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思乡之情,这些情感都随着东流的江水无尽地流淌。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巴东望江楼所见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思乡之情,首联“沓嶂宽围巴水通,登临眼界浩无穷”点明了地点和登高远望的壮阔景象;颔联“斜阳草树皆成绮,落日楼台半染红”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夕阳下的自然美景;颈联“云影悠悠随浪去,雁行迢迢逐风空”则进一步渲染了天空的辽阔与自然的和谐;尾联“凭栏无限思乡意,都付东流恨不穷”则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将情感寄托于东流的江水之中。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中“沓嶂宽围”、“登临眼界浩无穷”等句,不仅描绘了巴东望江楼的壮丽景色,也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而“斜阳草树皆成绮,落日楼台半染红”等句,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夕阳下的自然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尾联“凭栏无限思乡意,都付东流恨不穷”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将情感寄托于东流的江水之中,既深沉又感人。

创作背景

(基于虚构情境)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因某种原因远离家乡,身处异乡,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登上了巴东的望江楼,眼前的壮丽景色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谊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