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悲纥干秋风
唐·刘沧
孤城寂寂枕江湄,万室烧馀事可悲。
云水空蒙寒雁叫,荆榛衰草暮烟迷。
当年歌舞人何处,今日衣冠泪满衣。
野旷天寒愁欲死,杳无音信到金微。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沧,字蕴灵,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他的诗作以抒情见长,风格清丽,意境深远,多抒发个人感慨与对时局的忧虑,刘沧的诗在当时颇受赞誉,但后世对其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仅能从其诗作中窥见一二。
译文
孤独的城池静静地依偎在江边,万间房屋被烧毁后的景象令人悲痛,云雾和水汽交织成一片朦胧,寒雁在空中哀鸣,荆棘和枯草在傍晚的烟雾中显得更加荒凉,当年在此歌舞升平的人们如今在哪里?今日的我穿着衣冠却泪水沾满了衣襟,旷野辽阔,天气寒冷,愁绪几乎要将我淹没,远方金微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消息杳无音信。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座被战火摧毁的孤城,表达了诗人对战争造成的破坏和人民流离失所的深切同情,诗中“孤城寂寂”与“万室烧馀”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通过“寒雁叫”、“荆榛衰草”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凄凉、悲凉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以“孤城”和“万室烧馀”为起点,逐步展开对战争灾难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战争的破坏力和对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诗人还通过“寒雁叫”、“荆榛衰草”等自然景象的烘托,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氛围。
在结构上,这首诗层次分明,由远及近,由景及情,逐步深入,诗人先以“孤城寂寂”和“万室烧馀”描绘出战争的残酷景象,再以“云水空蒙”和“荆榛衰草”等自然景象烘托出悲凉氛围,最后以“当年歌舞人何处”和“今日衣冠泪满衣”等抒情语句表达出对战争灾难的深切同情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晚期的战乱有关,唐代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刘沧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灾难的深切同情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忧虑。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更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通过对战争灾难的描绘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