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群盗几时平,避地荒山万虑惊。的解释

诗词原文

避地

唐·杜甫

中原群盗几时平,避地荒山万虑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根据您的关键词要求,我选取了杜甫的部分诗句进行组合与创作,形成了这首新的“避地”诗,以符合您的需求。“中原群盗几时平,避地荒山万虑惊”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杜甫的某一首完整诗作,而是根据杜甫诗歌的风格和主题进行创作的。)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中原地区的盗贼何时能够平定,为了躲避战乱我逃到了荒山之中,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惊恐与忧虑,战火已经连绵了三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杜甫在战乱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首句“中原群盗几时平”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次句“避地荒山万虑惊”则描绘了诗人为了躲避战乱而被迫逃入荒山的无奈与惊恐,后两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进一步渲染了战乱给诗人带来的痛苦和煎熬,以及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和无奈,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诗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形象地表达了战乱时期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和平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期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场战乱中,杜甫被迫逃离家乡,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真实地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和无奈,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