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晚悟头陀尘不侵,何妨居士著朝簪。
松花酒熟傍看醉,莲叶舟轻自学沈。
春去秋来双鬓白,南山西岭独登临。
此中真意谁能会,唯有孤云出岫心。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均有显著成就,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和宗教体验,风格清丽闲淡,为时人所重,皎然与颜真卿、韦应物、灵一、陆羽等名士均有交往,其诗作在当时颇有影响。
译文
晚年才悟到头陀(佛教苦行僧)的清净无染,尘世已无法侵扰我,作为居士,又何妨佩戴着朝簪(官员的帽饰)呢?松花酒酿熟时,我旁观他人醉态;莲叶舟轻盈,我自学着让它缓缓下沉,春去秋来,双鬓已斑白,我独自登上南山西岭,这其中的真意谁能领会?只有那孤云从山岫中悠然飘出的心境罢了。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晚年对佛教清净生活的领悟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态度,首句“晚悟头陀尘不侵”点明主题,即晚年才悟到佛教的清净无染;次句“何妨居士著朝簪”则表明自己虽身为居士(在家修行的佛教徒),但并不介意世俗的身份和地位,后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自己的生活状态,进一步传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诗人晚年山居生活的宁静与超脱,诗人通过对比头陀的清净无染和居士的世俗身份,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诗中还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自己的生活状态,如松花酒熟、莲叶舟轻、春去秋来等,进一步烘托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其一生都在追求佛教的清净与超脱,晚年时期,他更加深入地领悟到了佛教的精髓,对世俗名利也看得更加淡泊,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诗人通过描绘自己晚年的山居生活,表达了对佛教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态度,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脱的时代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