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后灯光犹妒月,春迟火树却催花。的解释

诗词原文

元宵夜

唐·韦庄

华街灯火照天明,

霁后灯光犹妒月。

春迟火树却催花,

欢歌笑语满皇城。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情感细腻著称,尤其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对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韦庄一生历经战乱流离,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译文

元宵之夜,华灯初上,街道上的灯火照亮了夜空,仿佛与刚刚放晴后的明月争辉,但即便是这璀璨的灯光也似乎嫉妒着月亮的皎洁,春天虽然来得稍晚,但街上的火树银花却仿佛催促着花朵提前绽放,整个皇城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

释义

霁后灯光犹妒月:雨过天晴后,街灯明亮,但即便如此,灯光也似乎对月亮的明亮感到嫉妒,形容元宵夜灯火辉煌,与明月相映成趣。

春迟火树却催花:春天虽然来得较晚,但街上的装饰(火树,比喻灯火辉煌的景象)却仿佛有魔力,催促着花朵提前开放,象征着节日的喜庆和生机。

赏析

这首诗以元宵夜为背景,通过描绘灯火辉煌、月色皎洁、春意盎然的景象,展现了节日的喜庆氛围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句“华街灯火照天明”直接点出元宵夜的热闹景象,次句“霁后灯光犹妒月”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巧妙地表现了灯光与月光之间的微妙关系,既展现了灯火的明亮,又突出了月色的皎洁,第三句“春迟火树却催花”则通过火树银花与春天的联系,表达了节日的喜庆和对春天的期盼,末句“欢歌笑语满皇城”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的欢乐和幸福。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韦庄的这首《元宵夜》不仅是对节日喜庆氛围的描绘,更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描绘元宵夜的灯火辉煌、月色皎洁和春意盎然,韦庄表达了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