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北斋雨后
宋·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坐有图书欢傲吏。
欹枕高斋闻雁过,静看鱼鸟忘专城。
作者简介
文同(1018年—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北宋梓州永泰(今属四川盐亭)人,北宋画家、诗人,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州、洋州,元丰初年知湖州,逝世于赴任途中,世称“文湖州”。
译文
小庭院和花园清幽美好,坐在这里享受着图书带来的欢乐,我这个官吏也显得逍遥自在,斜靠在枕上,在高斋中听着大雁飞过,静静地观赏着鱼儿和鸟儿,竟忘了自己掌管城池的职责。
释义
小庭幽圃绝清佳:小庭院和花园非常清幽美好。
坐有图书欢傲吏:坐在这里,有图书相伴,我这个官吏也感到快乐而自在。
欹枕高斋闻雁过:斜靠在枕上,在高斋中听到大雁飞过的声音。
静看鱼鸟忘专城:静静地观赏着鱼儿和鸟儿,竟忘了自己作为一城之主的职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文同在雨后北斋的悠闲生活,首句“小庭幽圃绝清佳”点出了环境的清幽美好,为全诗奠定了宁静闲适的基调,次句“坐有图书欢傲吏”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图书的喜爱和作为官吏的逍遥自在,第三句“欹枕高斋闻雁过”通过听觉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和诗人的闲适,末句“静看鱼鸟忘专城”则通过诗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展现了其超然物外、忘却尘世烦恼的高洁情怀。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追求心灵宁静和自由的生活态度,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同在任地方官期间所作,当时,他或许正面临着一些政务上的压力或烦恼,而雨后的北斋则成为了他暂时逃离尘世喧嚣、寻求心灵慰藉的避风港,在这清幽的环境中,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和自由,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闲适和自在之情的诗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文同作为一位文人官员的内心世界和生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