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东观谏垣
唐·韦承庆
谏垣风彩东观笔,不待上计看回舆。
天子欲开三面网,臣心常奉五车书。
春随莺燕过芳树,秋伴蒹葭没古渠。
只恐微才羞献赋,二毛垂鬓岂堪驱。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承庆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承庆,唐代文学家、官员,字延休,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少举进士,累迁中书舍人,武后时,拜凤阁舍人,长安中,历迁司封员外郎、检校秋官郎中,兼修国史,中宗复位,以附张易之贬泷州参军,景龙二年(708年),召拜尚书右丞、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立,出为河南刺史,迁河东太守、太原尹,征为黄门侍郎,封扶阳县侯,开元元年(713年),为御史大夫、同平章事,出为陕州刺史,改荆州长史,入为太子宾客、吏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承庆著有文集六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译文
在谏官的位置上展现着风采,如同东观中的文笔一般犀利,不等上计考核完毕,就已看到您归来的车驾,天子想要广开言路,如同三面设网,而我心中常怀五车之书,以备进谏,春天随着莺燕飞过芳香的树木,秋天则伴着蒹葭淹没在古老的河渠中,只恐怕自己的微小才能不足以献上辞赋,两鬓斑白又怎能承受驱使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韦承庆作为谏官,对朝廷的忠诚与对自我才能的自谦,首联点明身份与职责,颔联写天子广开言路与自己心怀进谏之志,颈联以春秋景色喻时光流逝,尾联则表达了对自身才能的谦逊与对年迈的感慨。
赏析
韦承庆的这首诗,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展现了他作为谏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诗中通过“谏垣风彩”与“东观笔”的描绘,突出了他在谏官岗位上的风采与才华,通过“天子欲开三面网”的典故,表达了朝廷广开言路的决心,也暗示了韦承庆作为谏官的重要作用,颈联以春秋景色为喻,既描绘了时光的流逝,也寓含了诗人对朝廷事务的持续关注与关心,尾联则通过自谦与对年迈的感慨,展现了韦承庆的谦逊与淡泊名利之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承庆担任谏官期间,当时朝廷广开言路,鼓励臣子进谏,韦承庆作为谏官,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对自身的才能与年龄有所感慨,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诚与对自我才能的自谦,同时也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与年迈的感慨,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韦承庆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作为官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