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盖一时诚不灭,恨埋千古欲谁明。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追加联句(注:此联句为后人根据李商隐的风格与意境构想添加,非李商隐原作,但符合题目要求的关键词)

功盖一时诚不灭,恨埋千古欲谁明。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咏史诗也多有深刻见解,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译文

(仅针对原诗部分进行翻译,追加联句部分因非原作,故不提供译文)

纵览历史,凡是国与家,成功都源于勤俭,衰败则起因于奢侈,哪里一定要琥珀才能做枕头,哪里一定要珍珠才能做车子呢?到远方去求取良马,结果不能见到青海地区所产的良马;力量耗尽了,也难以拔起蜀地的山蛇,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呢?舜帝驾崩后,葬在苍梧,二妃泪洒翠竹之上,这千古遗恨又有谁来明了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顾历史,指出了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勤俭与奢侈,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和典故,表达了对历史上那些因奢侈而亡国的君主的批判,同时也流露出对贤明君主的怀念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赏析

李商隐的这首咏史诗,以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见解,揭示了国家兴衰的普遍规律,诗中通过对比勤俭与奢侈的不同后果,强调了勤俭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比喻,使得诗歌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国家兴衰的警觉和对勤俭美德的重视,而追加的联句“功盖一时诚不灭,恨埋千古欲谁明”则进一步强调了历史上那些英雄人物的功绩和遗憾,以及这些遗憾难以被后人所理解的无奈。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