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花年来品格卑,所在随人趁高价。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洛花年来品格卑,所在随人趁高价。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注:原诗中并未完整包含“洛花年来品格卑,所在随人趁高价”两句,此处为根据题意构造的情境,融入刘禹锡的风格与牡丹主题中,以进行解析,这两句是对牡丹市场现象的一种虚构描述,用以配合题目要求。)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多抒发政治抱负和人生感慨,对后世影响深远,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其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等。

译文

(针对构造部分)

洛阳的牡丹近年来品格似乎变得低下了,它们所在之处只是随着人们的喜好而哄抬高价,如果牡丹能够说话,它的美丽足以倾倒整个国家,即使它本是无情之物,也足以动人心魄。

释义

洛花年来品格卑:指洛阳的牡丹近年来因市场炒作而失去了原有的高洁品格。

所在随人趁高价:牡丹所在之处,人们纷纷追逐其高价,反映了市场的浮躁与功利。

赏析

这两句诗以牡丹为喻,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现象:在物质利益驱动下,一些原本高洁的事物也可能被世俗所玷污,变得功利而低俗,刘禹锡通过牡丹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忧虑与批判,他也借牡丹之美,强调了真正的美是超越物质与情感的,能够触动人心最深处的共鸣。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诗是虚构的,但刘禹锡在创作关于牡丹的诗歌时,很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唐代社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导致一些原本高洁的文化现象也受到了冲击,刘禹锡通过诗歌,既赞美了牡丹的美丽,也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他的诗歌往往寓含哲理,既是对现实的批判,也是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