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广陵芍药
宋·王禹偁
广陵芍药真奇差,名与洛花相上天。
春色三分此居二,扬州旧号万花园。
楼台高下贮清淑,水石幽奇占碧鲜。
二十四桥人未老,年年春醉倚朱栏。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禹偁(954年-1001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初年文学家、史学家,出身贫寒,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遭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至黄州,卒于蕲州,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著有《小畜集》。
译文
广陵的芍药真是奇妙非凡,名声与洛阳的牡丹相比直上九天,春色若分三份,这里便占了其二,扬州自古就有“万花园”的美称,楼台高低错落,蕴藏着清新美好的气息,水石幽奇,占据了碧绿的鲜草之地,二十四桥上的人们尚未老去,年年春天都醉倚在红色的栏杆旁。
释义
这首诗赞美了广陵(今扬州)芍药的美丽与奇特,将其与洛阳的牡丹相提并论,甚至认为在春色中,广陵芍药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诗中描绘了扬州作为“万花园”的盛景,以及楼台水石、二十四桥等标志性景观,展现了扬州春天的繁华与美丽。
赏析
王禹偁的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广陵芍药的美丽,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其非凡的地位,诗中“名与洛花相上天”一句,既展现了芍药的美丽,也体现了诗人对广陵芍药的高度评价,诗人通过对扬州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扬州春天的繁华与美丽,表达了对扬州的热爱与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王禹偁在扬州的任职或游历经历有关,作为北宋初期的文学家,王禹偁在仕途上虽屡遭贬谪,但始终保持着对自然与人文的热爱与关注,在扬州期间,他可能被广陵芍药的美丽所吸引,从而创作了这首诗,扬州作为当时的繁华之地,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也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