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南曲
唐·李中
随侬何物四经秋,只有江南万斛愁。
海国尚闻箫鼓近,谯门空候雁鸿秋。
寒潮欲落芦花雨,暮霭初笼蓼屿洲。
渔艇归来人语闹,村边处处起炊烟。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字有中,江陵(今属湖北)人,南唐时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传世,其中多写悠闲生活和自然景物,诗风清新自然,语言平易近人,反映了晚唐五代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生活状态。
译文
随着我(侬,吴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度过四个秋天的是什么?只有江南那无尽的忧愁,如同万斛(古代容量单位,形容极多)之重,远方的海边城市还能听到箫鼓声声,似乎节日将近,而城楼上的守望者却只能空候着雁群南飞的秋天,寒冷的潮水即将退去,芦花被雨水打湿,傍晚的云雾开始笼罩在长着蓼草的小岛上,渔船归来时人声鼎沸,村庄的四周处处升起了炊烟。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秋天的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愁绪,首联直接点出“江南万斛愁”,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颔联通过对比海国的热闹与谯门的孤寂,进一步渲染了愁绪的深沉,颈联以自然景象(寒潮、芦花雨、暮霭、蓼屿洲)烘托出秋天的凄清与寂寥,尾联则以渔艇归来、人声喧闹、炊烟升起的温馨场景,与前面的愁绪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江南生活的另一面。
赏析
这首诗以江南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同时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感慨,诗中既有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对比与反衬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意境更加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生活多舛,李中作为一位生活在江南的诗人,可能亲身经历了战乱、流离失所等苦难,对江南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江南的热爱与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愁绪,江南作为文化繁荣之地,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也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