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侯拄笏意千里,肯为俗弹头上冠。的解释

诗词原文

山中赠韦拾遗

唐·顾况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枝无叶倚寒林,磵底幽咽流泉恨。

蜀客抱琴归此山,松间风月长萧骚。

向侯拄笏意千里,肯为俗弹头上冠。

作者及朝代

作者:顾况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顾况(约727年-约815年),字逋之,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山人),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县)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至德二年(757年)进士,曾任校书郎、著作郎、秘书郎等职,晚年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顾况一生著作颇丰,有《顾逋之集》十卷传世,今编有《顾况集校注》,他的诗风清新自然,不拘一格,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世人只能听懂琴声却不懂得欣赏其中的深意,就像狂风中的声音,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枯枝无叶,孤独地倚靠在寒冷的树林中,山涧底下的泉水幽咽流淌,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怨恨,来自蜀地的客人抱着琴回到这座山中,在松树间享受清风明月,长伴萧骚之声,向侯(指韦拾遗)心中有着远大的志向,胸怀千里江山,又怎会为了世俗的功名而戴上官帽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心境,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功名的淡泊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前两句写世人不懂欣赏琴声,如同风中声音的自由来去;中间两句以枯枝、幽咽的泉水比喻世态炎凉和内心的苦闷;后两句则直接点出主题,赞美韦拾遗(向侯)不为世俗所累,坚持自己高远志向的高洁品质。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引子,逐步深入到人物心境的描绘,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比世人的不解与韦拾遗的高洁,表达了对世俗功名的蔑视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诗中的自然景象也富有象征意义,如枯枝无叶、幽咽的泉水等,都暗示了世态的炎凉和内心的苦闷,而韦拾遗的形象则成为了诗人理想人格的化身,展现了诗人对高远志向的执着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顾况在隐居山中时写给友人韦拾遗的,韦拾遗是顾况的好友,也是一位有着高尚品格和远大志向的官员,在唐代,仕途艰难,许多士人为了功名利禄而奔波劳碌,但韦拾遗却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世俗所动,顾况深感敬佩,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韦拾遗的高洁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功名的淡泊。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