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天
宋·邵雍
不用灵光符圣武,从来精祲答乾坤。
天垂象示人君戒,地出灵符圣主尊。
日月星辰皆拱北,江山河海尽朝宗。
自然感应无他事,惟在君心正且公。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党(今山西长治),后迁河南洛阳,邵雍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名山大川,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赐谥“康节”。
译文:
不需要借助灵光符来彰显圣明的武力,自古以来天地的吉凶祸福就已经在回应着乾坤的变化,天空垂下各种天象来警示君主,大地则显现出灵异的符瑞来尊崇圣明的君主,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北方(即北极星)旋转,江河山海也都向着中原(即朝廷)朝拜,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感应,没有其他的原因,只在于君主的心是否正直且公正。
释义: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邵雍对于天地自然与人间政治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天地的吉凶祸福是自然而然地回应着乾坤的变化,不需要人为地去制造什么灵光符来彰显圣武,他也强调了君主应该顺应天意,以正直公正的心来治理国家,这样才能得到天地的庇佑和人民的拥护。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天地自然与人间政治的关系,表达了邵雍对于政治哲学的深刻思考,他强调了君主应该顺应天意、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自然感应的信仰,整首诗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既有对天地自然的描绘,又有对人间政治的议论,体现了邵雍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
创作背景:
邵雍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但政治矛盾日益尖锐的时代,他作为一位理学家和诗人,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观察天地自然和人间政治的过程中,有感而发所创作的,通过描绘天地自然与人间政治的关系,他试图传达一种顺应天意、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以期望能够引导当时的君主和人民走向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