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远 / 春运
唐·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频闻塞外兵。
海内风尘惊不定,天边消息到何时。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花草树木都已到了晚春,花丛中绚丽的色彩渐渐稀疏,只有鸟儿在日长天久的时光里鸣叫,春天的气息在柴门旁独自徘徊,关中地区战乱频频,塞外的军队也频繁传来消息,海内战乱的风尘让人心惊不定,远方的消息何时能够传到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晚春时节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忧虑和不安,诗中“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描绘了晚春时节花开花落的景象,“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后四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远方消息的期盼。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深深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中“海内风尘惊不定,天边消息到何时”两句,更是将诗人的忧虑之情推向了高潮,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或广德二年(764年)春,当时杜甫正客居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唐朝正经历着安史之乱的余波,关中地区战乱不断,塞外也时有战事发生,诗人身处异乡,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远方消息的期盼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首诗的深刻内涵,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