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钱起的《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石上苔》,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石上苔
唐·钱起
紫山迢递行应好,苍磴萦回出每迟。
莫道山家无乐事,满庭松竹是秋时。
(注:虽然题目要求仅围绕“紫山迢递行应好,苍磴萦回出每迟”两句进行解析,但为保持诗歌的完整性,这里仍保留了全诗内容,在后续分析中,将重点聚焦在题目指定的两句上。)
作者简介: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晚年入朝为秘书监,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为应酬之作,擅长描写自然景物,风格清丽秀逸,部分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译文:
紫山遥远而连绵,行走在这样的山路上应该是美好的体验;青色的石阶曲折环绕,每次走出都显得迟缓而悠长。
(注:这里仅翻译了题目指定的两句,全诗译文略。)
释义:
“紫山迢递行应好”描绘了紫山遥远连绵的景象,暗示行走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是一种享受;“苍磴萦回出每迟”则通过青色的石阶和曲折环绕的路径,表达了行走的缓慢和过程的悠长。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蓝田溪畔的自然风光和行走的感受,紫山的遥远和连绵,以及石阶的曲折环绕,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诗人通过“行应好”和“出每迟”的表述,传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行走过程的享受,这种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感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也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钱起在蓝田溪畔游览时所作的一组杂咏诗之一,蓝田溪位于唐代京兆府蓝田县(今陕西蓝田县)境内,是唐代文人墨客常游之地,钱起在游览过程中,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所吸引,于是创作了这组杂咏诗来描绘和赞美这里的山水之美,这组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蓝田溪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