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亦于今有遗恨,不随巾屦上南山。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书愤五首·其一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钗头凤·世情薄(注:虽“我亦于今有遗恨,不随巾屦上南山”非直接出自此,但为说明意境,可提及陆游另一作品中的类似情感表达)

宋·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注:由于“我亦于今有遗恨,不随巾屦上南山”并非直接出自上述两首中的任何一首,而是化用了陆游诗词中的意境,以下分析将主要基于《书愤五首·其一》进行,同时尝试结合陆游的整体创作风格与情感倾向来解读这一意境。)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书愤五首·其一》: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赞赏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壮举,只叹自己空怀壮志,却报国无门,早生华发,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如今只能空自悲切,壮志难酬,诸葛亮的《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载以来,又有谁能与之相提并论呢?

释义

此诗表达了陆游对早年壮志未酬、晚年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诗中通过对比早年豪情与晚年境遇,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时局的无奈。

赏析

《书愤五首·其一》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语言简练明快,对仗工整,尤其是中间两联,以工整的对仗、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战斗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处境的悲愤,尾联以诸葛亮的《出师表》自比,表达了自己对忠贞不渝、矢志报国的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我亦于今有遗恨,不随巾屦上南山”虽非直接出自此诗,但可视为陆游晚年心境的一种写照,表达了他对未能实现政治抱负、未能亲赴前线抗金的深深遗憾和悔恨。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他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始终未能如愿,这首诗写于他晚年,面对国家依然分裂、自己壮志未酬的现实,心中充满了悲愤和无奈,通过回顾自己早年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经历,以及对比当下的境遇,诗人表达了对时局的深刻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也寄托了他对忠贞不渝、矢志报国的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