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喜雨
唐·李中
天公用意何难为,三日为霖事可知。
云气半开新霁色,山光全露旧游时。
禾黍丰登皆有望,诗书传习岂无资。
最怜一雨清如许,洗尽人间万斛尘。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字有中,江陵(今属湖北)人,南唐时曾任淦阳宰,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贴近生活著称,多描写田园风光和民生疾苦,反映了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的真实面貌,李中的诗歌在当时颇受好评,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上天要下雨有什么难的呢?连续下了三天的雨,这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云层半开,露出了雨后的新晴之色,山峦的光影完全显露出来,就像我过去游览时所见的一样,庄稼丰收都有了希望,学习诗书又怎会没有资源呢?最喜爱这一场清新的雨,它洗净了人间的万斛尘埃。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连续三天的降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首句“天公用意何难为”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降雨的必然性;次句“三日为霖事可知”则进一步阐述了降雨带来的好处,后两句则通过描绘雨后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展现了降雨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降雨带来的美好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雨后新晴的山色、丰收的希望以及人们内心的喜悦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图,诗人也借雨抒怀,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晚唐至五代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诗人李中通过描写降雨带来的丰收希望,表达了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和对农民生活的同情,诗人也借雨抒怀,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这首诗无疑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