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月
唐·李峤
团团政尔来天下,皎皎何从堕水中。
万国普天皆照耀,江山无处不分明。
作者简介
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侍郎等职,曾三度出任宰相,封郑国公,李峤才思敏捷,诗文俱佳,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与苏味道并称“苏李”,是初唐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多收录于《李峤集》中。
译文
月亮圆圆满满地照耀着天下,它如此皎洁明亮,怎么会落到水中去呢?它普照着万国,让整个世界都沐浴在它的光辉之下,无论是高山还是江河,都因它的照耀而变得清晰分明。
释义
“团团政尔来天下”描绘了月亮圆满而广泛地照耀着大地的景象,“皎皎何从堕水中”则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皎洁明亮、不会落入水中的疑问和赞美。“万国普天皆照耀,江山无处不分明”进一步强调了月亮的普照之力,使得整个世界都沐浴在它的光辉之下,无处不显得清晰明亮。
赏析
这首诗以月亮为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月亮的皎洁明亮和普照之力,诗人以“团团”形容月亮的圆满,以“皎皎”描绘其明亮,既表达了月亮的美好形象,又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诗人通过“政尔来天下”和“万国普天皆照耀”等词句,强调了月亮的普照之力,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宏大的气势和深邃的意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月亮的赞美和向往有关,在古代,月亮常常被诗人用作寄托情感和表达思绪的载体,李峤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政治家,他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处于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之中,他也可能希望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和期望,希望像月亮一样普照天下、照亮人心。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月亮的美好形象和普照之力,还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和期望,它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