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游山到处不拟出,几向官程问山入”,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入蜀记·小孤山》,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入蜀记·小孤山》
宋·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后,曲折上至山门,两廊各五丈,中塑小孤山神像,舟人皆祀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多景楼、北固楼,皆天下伟观,长江万里,吴山楚水,尽在几席间,雨霁,塞雁自北来,未至南徐,尚数百里,离离落落,满大江上,亦此景中之一奇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近山,自两山间转,山极狭,才通人,行四五里,忽豁然开朗,人物轩昂,居民大聚,夹岸渔火,江中芦洲,雁宿其间,时鸣嘎嘎,泊舟登岸,息大树下,望小孤,苍然夕照,远于目而近于心,簿书鞅掌,未暇尽得,夜二鼓,复以小舟游山,方别小孤,复见庞然大物,黑雾四塞,疑为山阴,仰视星斗,皆光大如杯碗,始知是星斗之在山上也,是夜月黑,星斗甚明,稍稍见北,须臾忽自天坠下一星,大如瓮盎,迸散成万颗小星,或如玑,或如珪,或如珠玉之碎,或如琉璃之裂,自天半而下,殊可异也,已而复见,是夜所见星,皆平生所未尝见者,时复隐见,盖星斗之在天下者多矣,而此山所当者尽也,樵夫云:“此郡东南皆大山,山多奇峰。”明日,解缆东行,过白塔、双塔,爱日、东关,皆小姑之近邻,所谓望江南诸山者,皆此山之余脉也,自此遂陆行。
游山到处不拟出,几向官程问山入。
晚泊沙夹正堪愁,黄芦苦竹孤舟宿。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游览山川时我总是不想离开,多次在旅途中询问如何深入山中,傍晚时分停泊在沙夹,心中正愁苦,只见黄芦苦竹间,我独自驾着小舟过夜。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山川美景的热爱和留恋,以及在旅途中对山林的向往和探寻,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游山时的情感和经历,展现了其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赏析:
这两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通过“不拟出”和“问山入”两个动作,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对山川美景的痴迷和向往,通过“晚泊沙夹正堪愁,黄芦苦竹孤舟宿”的描绘,又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愁苦,这种情感与景色的交融,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还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意蕴。
创作背景:
陆游在南宋时期,曾多次游历山川,对自然美景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首诗是他在游历过程中,面对壮丽的山川景色,心生感慨而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自己游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也反映了诗人在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的背景下,对自然美景的寻求和寄托。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两句诗在《入蜀记·小孤山》中较为突出,但整篇游记中还有许多其他精彩的描绘和感悟,值得读者深入品味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