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更喜经行远城市,不妨杖屦晚方回。
(注:原诗中实际为“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最后一句替换为“更喜经行远城市,不妨杖屦晚方回。”以便进行解析,需知此改动非原诗内容。)
作者及朝代
作者:曾几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曾几(1085年-1166年),字吉甫、志甫,自号茶山居士,谥号文清,南宋诗人,赣州(今江西赣县)人,与陆游、赵蕃、韩淲并称“江西诗派四大家”,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茶山集》等传世。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更增添了我喜游远山胜景的情趣,于是决定不妨拄着拐杖,不急不缓地,直至天色已晚才踏上归途。
(注:由于原诗中无“更喜经行远城市,不妨杖屦晚方回”句,此译文为根据题目要求改编后的内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前两句写梅子成熟时,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后两句写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增添了游山的乐趣,于是诗人决定晚些再归。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格外舒畅,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而游,沿小溪行到尽头而改走山路,这种游法显然比单调的步游或舟游要有兴味得多,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还是绿阴,绿阴还是来时的浓密,这就说明诗人热爱自然,眷恋山水,其喜悦的心情可以从这绿阴中窥见,第四句(改编后)则写黄莺的啼鸣,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诗人更加喜爱这远山幽径,更加喜爱这远离城市的自然美景,以至于流连忘返,不觉天色已晚,仍拄着拐杖,踏着月色,悠闲地回到家中。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游山玩水的诗人,这首诗是他游三衢山时所作,三衢山位于今浙江省衢州市,为浙东名山之一,诗人游于山间,被其美景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自然美景、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在诗中,诗人通过描绘梅子黄时的好天气、小溪尽头的山路、浓密的绿阴以及黄莺的啼鸣等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诗人也通过“更喜经行远城市”等句,表达了自己对远离尘嚣、追求宁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