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桃花
唐·罗隐
暖触衣襟漠漠香,
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
半里红欹宋玉墙。
尽日无人看微雨,
鸳鸯相对浴红妆。
桃花未见不曾失,拈出还成埋没人。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九华山,以诗酒自娱,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语言直白而深刻,对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多有揭露和批判。
译文
桃花在微雨中静静绽放,香气袭人,虽被梅花和柳树遮掩,但其芬芳依然无法被掩盖,几枝桃花轻拂过卓文君的酒樽,半里长的红墙外,桃花与宋玉的身影相映成趣,整日里,细雨蒙蒙中无人欣赏这桃花之美,只有鸳鸯在桃花丛中相对而浴,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而那些未曾亲眼见到桃花的人,也不会觉得失去了什么;但一旦将桃花的美好展现出来,却可能会因为世俗的眼光而被埋没。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桃花的美丽与孤独,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忽视和埋没的感慨,前几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桃花的娇艳与芬芳,以及它在自然中的独特地位,后两句则通过“桃花未见不曾失,拈出还成埋没人”的深刻哲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世俗所忽视,甚至因展现美好而遭受埋没的无奈与叹息。
赏析
这首诗以桃花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对现实的无奈,前几句的描写生动而富有画面感,将桃花的美丽与芬芳展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则通过对比与哲理的引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整首诗在赞美桃花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被忽视和埋没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罗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代,诗人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举,这使他深感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桃花的美丽与孤独,以及美好事物被忽视和埋没的无奈,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永恒价值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