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道上松柏多,尽是王公大家冢。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古冢行

唐·杜甫

洛阳城外北邙山,

两京道上松柏多。

尽是王公大家冢,

无石不刻麒麟窝。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在洛阳城的北面,矗立着巍峨的北邙山,

通往长安与洛阳的道路上,松柏树郁郁葱葱,连绵不绝。

这些松柏树下,掩藏着无数王公贵族的陵墓,

每一座墓碑上,都雕刻着象征祥瑞的麒麟图案,密密麻麻,数不胜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洛阳城外北邙山上,以及通往两京(长安、洛阳)道路上的景象,重点在于那些被松柏环绕的王公贵族的陵墓,诗人通过描绘这些陵墓及其装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贵族阶层的奢华生活,同时也隐含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赏析

杜甫的《古冢行》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古代贵族陵墓的壮观图景,诗中“两京道上松柏多,尽是王公大家冢”两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观,又揭示了社会现实,松柏的常青与王公贵族陵墓的永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通过“无石不刻麒麟窝”的描绘,展现了贵族阶层对死后世界的重视和奢华追求,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哲理深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杜甫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亲身经历了战乱和流离失所的痛苦,对社会的贫富悬殊和人生无常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游历洛阳时,他目睹了北邙山上王公贵族陵墓的壮观景象,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古冢行》,通过这首诗,杜甫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人生的感慨,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