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写成乌成语的拼音是“sān xiě chéng wū”,该成语意指屡次书写错误,形容文字多次修改或抄写错误导致原意失真,常用于形容做事粗心大意或不够认真细致导致的错误。
1、三写成乌的拼音:
sān xiě chéng wū
2、三写成乌的释义:
原指古人在书写时,由于笔误或字形相近,将“己”字误写成“三”,再将“三”字误写成“乌”,形容文字书写错误或传抄错误,现多用来比喻因一时的疏忽或笔误而造成严重的错误或误解。
3、三写成乌的出处:
出自《抱朴子·遐览》:“谚曰:‘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故‘三’能成‘乌’,‘王’能成‘虎’。”
4、三写成乌的例句:
在撰写重要文件时,必须仔细核对,以免三写成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5、三写成乌的成语用法:
该成语通常用作谓语、定语,强调因笔误或疏忽导致的错误。“他在抄写报告时,不小心三写成乌,导致数据出错。”
6、三写成乌的示例:
在古时候,有个书生抄写经文,由于疲劳和疏忽,将“三”字误写成了“乌”,结果整段经文的意思都变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三写成乌的例子。
7、三写成乌的近义词:
笔误、讹误、谬误等,这些词都表示书写或记录时出现的错误。
8、三写成乌的反义词:
准确无误、一字不差等,这些词表示书写或记录时完全正确,没有错误。
虽然“三写成乌”是一个成语,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更多时候是在强调书写准确性或避免笔误的语境下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