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茅不受春色染,化工无地施妖妍。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茅檐下

宋·范成大

黄茅不受春色染,化工无地施妖妍。

风卷尘沙昏白日,云开天宇见青烟。

荒村寂寂人踪少,野径迢迢鸟语喧。

独坐小轩心自静,闲看花落听流泉。

作者及朝代

作者:范成大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官员,他早年仕途坎坷,后曾任地方官,政绩显著,晚年退居石湖,致力于文学创作,范成大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田园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

译文

黄茅草不接受春天的色彩渲染,大自然的神奇工艺也无法在这里施展妖娆美丽,风沙卷起尘土遮蔽了白日的光芒,云散开后天空显现出青色的烟霭,荒凉的村庄寂静无声,人影稀少,野外的小路蜿蜒遥远,鸟鸣声此起彼伏,我独自坐在小屋的窗前,内心感到宁静平和,悠闲地看着花瓣飘落,聆听泉水流淌的声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荒凉而宁静的乡村景象,首联“黄茅不受春色染,化工无地施妖妍”通过黄茅草不受春色影响,暗示了这里的荒凉与贫瘠,大自然的美丽也无法在这里展现,颔联“风卷尘沙昏白日,云开天宇见青烟”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恶劣,风沙漫天,云开天晴后只见青烟袅袅,颈联“荒村寂寂人踪少,野径迢迢鸟语喧”则通过荒村、野径、鸟鸣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尾联“独坐小轩心自静,闲看花落听流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赏析

这首诗以荒凉的乡村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首联和颔联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与自然的无奈,颈联则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既寂静又充满生机的氛围,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期间,此时的他已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对自然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在退居石湖的日子里,他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和感受乡村的宁静与荒凉,从而创作出这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