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盛开二首·其二
宋·苏轼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宁计马蹄知不知。
不论姚花与魏花,只供俗目陪妖姹。
惟有此花浑不畏,肯同野老看朝霞。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译文
不论姚黄还是魏紫,这些名贵的花种,都只是供俗人欣赏的妖艳之花,只有这山茶花,全然不畏惧世俗的眼光,甘愿与山野之人一同欣赏朝霞。
释义
“不论姚花与魏花”中的“姚花”和“魏花”分别指姚黄和魏紫,这两种都是牡丹中的名贵品种,象征着世俗眼中的高贵与美丽。“只供俗目陪妖姹”则表达了这些名贵之花只是迎合世俗眼光,显得妖艳而缺乏真正的内涵。“惟有此花浑不畏,肯同野老看朝霞”则是对山茶花的赞美,山茶花不畏世俗,愿意与山野之人一同欣赏朝霞,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高洁品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姚黄、魏紫等名贵之花与山茶花的不同,表达了诗人对山茶花高洁品质的赞美,诗人认为,那些名贵的花种虽然美丽,但只是迎合世俗眼光,缺乏真正的内涵,而山茶花则不同,它全然不畏惧世俗的眼光,甘愿与山野之人一同欣赏朝霞,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高洁品质,这种品质正是诗人所追求的,也是他对山茶花深深喜爱的原因。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与其弟苏辙(字子由)的和诗之一,当时苏轼被贬谪至海南儋州,生活困苦,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赞美山茶花的品质,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