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洲兰杜飞白鹭,沧浪渔艇牵钩丝。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渔艇归泊

唐·皮日休

芳洲兰杜飞白鹭,沧浪渔艇牵钩丝。

薄暮烟波人倚棹,芦花夜月暗江湄。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皮日休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年或839年,卒于公元902年后,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皮日休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他的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有《皮子文薮》等。

译文

芬芳的洲渚上,兰花与杜若散发着香气,白鹭在空中飞翔;沧浪江面上,渔人的小船拖拽着钓鱼的丝线,傍晚时分,烟波浩渺,有人倚靠在船桨上;夜晚的月光下,芦花掩映,江岸边一片昏暗。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渔村夜景,首句“芳洲兰杜飞白鹭”以芬芳的洲渚、兰花、杜若和白鹭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次句“沧浪渔艇牵钩丝”则展现了渔人悠闲垂钓的场景,后两句“薄暮烟波人倚棹,芦花夜月暗江湄”则将时间推移到傍晚和夜晚,通过烟波、人、棹、芦花、夜月和江湄等元素,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神秘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渔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渔人的活动,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中“芳洲兰杜”与“沧浪渔艇”的对比,既突出了自然之美,又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而“薄暮烟波”与“芦花夜月”的描绘,则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创作背景

皮日休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和不满,转而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在游览渔村或隐居期间,受到自然美景的启发而创作的,通过描绘渔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见解。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